谨防孩子刷短视频低级快乐成瘾 短视频危险!

2025-08-18 16:34 来源 温州在线

  温州在线幼儿教育新闻,短视频被称为低级快乐,孩子刷短视频成瘾不仅占用时间影响学习,更严重的是影响专注力和啃食学习能力。

  “如果青少年长时间沉迷视频,文字阅读能力很可能得不到有效培养和训练”“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熬夜、通宵刷短视频”……不久前,“孩子沉迷短视频”的话题,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共同关注。在当下“全民触网”的时代,儿童与短视频很难完全切断。相关学者建议,家长应科学引导孩子将短视频作为生活学习的辅助,尽量避免其对深度思考能力产生影响。

  猎奇

  短视频内容夸张没营养

  “家人们注意了,看我弄死这个老六。诶诶诶!别跑,看我一刀攮死你。”听着iPad里传出的声音,老崔蹙起了眉,再瞥见孩子的笑容,更气不打一处来:“赶紧的,别看了啊,最后3分钟!”

  老崔的孩子正上四年级,按照父子间的约定,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就是孩子的“iPad时间”。据他观察,前一两年,孩子主要以打游戏为主,“吃鸡、蛋仔”玩得不亦乐乎,可如今,刷短视频成了孩子的一门“功课”。“每天必刷,还同一个视频反复看”。

  从内容来说,起初孩子爱看的视频,多是游戏攻略或动画片段,但渐渐开始“走偏”,喜欢上了内容无聊、表演夸张的短视频。即便是游戏、动画中的画面,也常由视频制作者重新配音,掺杂了许多低俗内容。

  例如某吃播类播主,虽然选择的食品都是常见零食,但视频使用绿色怪异的滤镜,播主表情也非常夸张,吃上两口就要挤眉弄眼、做呕吐状,引得孩子哈哈大笑。游戏类视频则以录屏为主,视频制作者往往会加入大量夸张的“react(反应)”,遇到敌人便大喊大叫,打败敌人就疯狂嘲讽,脏话更是很多主播的“招牌”。此类视频火爆后,还会有网友将视频中的“名梗”再次剪辑,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内容更加单一、重复的“高能视频”。

  类似的视频,恰恰迎合了孩子的猎奇心理。“这么大的男孩,最喜欢这些‘屎尿屁’的梗,看得那叫一个开心,还非拉着我一起看。”老崔坦言,自己并不希望孩子与网络隔离,许多网络热梗也是孩子的社交话题,但视频内容毫无营养,又令他如坐针毡。

  对存在污言秽语的视频,老崔也曾试图利用平台中的投诉功能进行举报。但实际操作中,他发现投诉步骤非常繁琐,也不一定有用。“需要提交很多证据,截图录屏鼓捣半天,过一个月再看,视频还更火了。”

  担忧

  更让家长们忧心的,还有某些传达“价值观”的视频。

  “作业纸张很锋利,容易划伤人;写多了作业容易累,会得近视眼……所以同学们,远离作业,从你我做起!”仅以“远离作业”为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诸多真人出演、动画剪辑等,描述师生矛盾、抵触学习、对抗家长的视频。

  此类视频很受观者追捧,一则由小学孩子表演的“作业疯了”视频,收到超2.7万点赞、2000条评论。其中不少评论都表示“同意!赶紧扔掉作业”“珍爱手机、远离作业”。

  “这种话简直说到我儿子心坎里了,他天天拿着这些视频说事儿。”张子成的孩子最近学会了一套“话术”——老师留作业叫“压迫学生”,家长布置学习任务是“破坏亲子关系”,抄写生字、单词,更是孩子的“压力源头”。

  张子成坦言,为孩子减负是现在社会共同倡导的,家长也认同,但到了短视频里,表达起来完全变了味,让家长十分被动。“就是为了吸引孩子,以偏概全,可孩子不明白,还觉得视频讲得有道理。”

  不仅是学习相关,为了吸引眼球,一些涉及社会现象、热点内容的短视频,往往将观点激化放大。成年人尚且易被误导,何况孩子。虽然部分视频标注了“仅供娱乐”等字样,但对孩子而言,很难理解“玩梗”与真实的区别。

  发现

  替代陪伴易上瘾

  在家长李女士看来,孩子沉迷于短视频,与家庭关系紧张,缺乏陪伴脱不开干系。她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五岁女儿生病,她陪着在医院输液。隔壁位置来了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输液期间两三个小时,一直在刷短视频。“除了外放声音打扰别人,这眼睛也受不了啊!”

  连周边家长都在担忧,孩子父亲却不闻不问,中途孩子母亲想要拿走手机,男孩马上激烈地大喊大叫,家长只好作罢。“他父母交流时,只要稍有分歧,父亲就冷言冷语,令外人都感觉十分不适。这样的环境,孩子怎么能不想逃避?”

  去年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课题组完成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82.9%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农村、中学生、学习负担重、亲子关系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比例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围绕亲子关系与短视频使用进行调查,发现与父母关系很不好、不太好的未成年人,相比亲子关系很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比例分别高22个、25个百分点;家庭陪伴多的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短视频以及长时间使用短视频的比例,都相对较低。

  “短视频,包括游戏,都是孩子的‘电子父母’。”家长岳先生称,自己坐地铁时,时常会见到带着孩子的家长、老人,将手机交给孩子,换得一路清净。“一次有个孩子蹲在车厢接缝处看视频,下车时也不还给奶奶,老太太真是硬抢才抢回去的。”岳先生坦言,自己算得上比较有自控力,看视频多选择历史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学英语。即便如此,偶尔也有放松一会儿,不知不觉发现“刷”了很久的经历。“小孩子本就没有太多主观能动性,自制力也差,家长再不理会,短视频那么吸引眼球,不上瘾反倒奇怪了。”

  建议

  用网习惯巧培育

  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不是家长能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纠正,正确引导。

  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放不下手机的孩子,只能放下人生。”

  这句话,值得所有父母警惕。

  如何在这个信息时代,既能避免孩子和社会脱节,又能帮助孩子把注意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是这个时代的父母面临的挑战。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以身作则,制定规则。

  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就会自律的,需要父母逼一把。

  例如给孩子手机IPAD上的app限定时长,每天玩到点就无法继续使用了。

  但如果爸爸在一边打游戏,妈妈在一边追剧,怎么让孩子乖乖学习呢?

  所以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还有,更重要的是用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替代掉低质量的垃圾快乐时间。

  陪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户外运动,用实实在在的知识和陪伴填满孩子的时间,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

  “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

  愿每个孩子,最终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本文“短视频”来源:http://www.wenzhouzx.com/jiaoyu/youer/86538.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编辑: yujeu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隐私政策 网站地图
    温州在线WENZHOUZX.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