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解冻只是各取所需

2025-08-22 17:21 出处 温州在线

温州在线国际新闻讯,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和中国加快了和解,其动力并非来自彼此之间仍然稀缺的信任,而是出于必要。在多极世界里,永久的盟友和持久的对手都只是幻想。

自2024年10月喀山峰会今年,两国政府、智库、媒体和学术界的双边交流已大幅增加。此次重启在签证放宽、恢复朝圣、民间交流以及即将开通的直航方面取得了进展。贸易和经济合作谈判仍在继续。然而,谨慎仍然是主要特征,中方在“辛多尔行动”期间对巴基斯坦的支持以及其对稀土磁铁、隧道掘进设备、先进产品和专业人员的限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谨慎。然而,最近的关税措施使重启变得更加紧迫。中国外交部长访问德里,会谈达成的协议的广度和深度表明,尽管仍然存在持续的猜疑,但双方关系正在加快恢复。

持续存在的分裂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及随后的对峙给中印关系带来重大挫折,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并使先前达成的协议失去可信度。尽管双方持续进行军事和外交谈判,并达成缓冲区协议并修订巡逻协议作为临时协议,但近五年来,双方关系一直处于冻结状态。然而,喀山事件开启的缓和局面尚未蔓延至实际控制线。虽然近期达成的协议暗示了一些新的想法,但双方部队已经脱离接触,但局势并未降级、人员复员,边界划界也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双方仍在边境各部署约6万名士兵,和平局势充其量也十分脆弱。

此外,结构性紧张局势继续影响着两国关系。中国在全球层面倡导多极化,但抵制印度所青睐的亚洲多极化。多年来,中方在印度洋的海军存在大幅扩张,而其在南亚的强硬竞争路线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贸易限制、南海、台湾、巴基斯坦等问题也持续存在摩擦。中方继续向印度的竞争对手提供武器,而新德里则开始向东南亚推销武器。随着印度经济和外交地位的提升,与中国在全球南方及其他地区争夺资源、市场和影响力的竞争似乎将加剧。

是什么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和解?

然而,印度和中国都受地理因素的束缚,任何双边关系的破裂都无法抹去这一现实。这两个相邻的强国加起来拥有近30亿人口,却仍然对彼此缺乏了解。几十年来,社会和政策层面的相互无知阻碍了双方进行有意义的接触。然而,在一个以多极化、经济相互依存和战略重新调整为特征的时代,彼此忽视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奢侈。

中国在城市规划、数字基础设施、绿色能源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风险投资生态系统深厚,制造能力无与伦比。另一方面,印度则提供了中国日益需要的东西:一个庞大、不断增长且相对稳定的市场。如果两国能够建立起哪怕是适度运作的经济伙伴关系,其连锁反应也可能惠及更广泛的亚洲地区。

印度为中国提供了规模和长期投资的安全性。诸如“一带一路”倡议、“广西壮族自治区”(GSI)、“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GDI)或停滞不前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大型项目,由于不信任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收效甚微。相比之下,旅游、农业机械、消费品和其他务实领域的合作能够带来更快的回报和更低的风险。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供应链转移的背景下,印度的规模与中国的资本和专业知识形成了天然的互补性。地理位置的接近降低了成本,而双方的消费需求则提供了深度。循序渐进、以商业为基础的举措或许缺乏宣传,但它们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贸易往来,并最终为更广泛的战略稳定奠定基础。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多极化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正在成形。印度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军事实力位居世界第四,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多极世界中,永久盟友和持久对手都只是幻象。真正重要且持久的是国家利益。对印度而言,这意味着务实的立场:除非有证据表明并非如此,否则每个国家都是合作伙伴,而邻国则优先考虑并采取富有创意的外交政策。多极化将使流动的联盟和重叠的联盟常态化,促使各国规避风险、寻求筹码并拓宽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和中国加快了和解,其驱动力与其说是信任(信任仍然稀缺),不如说是出于必要。备受关注的“特朗普因素”在两国关系重建中仍然微不足道,但必将影响未来的选择。新德里将继续尽可能地寻求与中方的融合,即使在建设自身威慑能力的同时。

  本文“中印关系”来源:http://www.wenzhouzx.com/news/world/86660.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作者:yujeu


    • 热门内容
    • 网友热议
    • 精彩内容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隐私政策 网站地图
    温州在线WENZHOUZX.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