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规划对1颗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

2025-09-06 00:27 来源 温州在线

温州在线天文地理:中国正在推进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通过高速撞击验证动能偏转技术的可行性。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任务规划

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发射观测器与撞击器协同作业:观测器先期获取目标小行星的形貌、轨道等参数,撞击器随后实施高速撞击,并通过天地联合技术评估效果。

目标小行星初选范围包括直径24.3米至89米的近地天体,其中直径约30米的2015 XF261已被明确为首次任务目标。

技术目标与时间表

2027年前后开展首次动能撞击试验,验证“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能力。

2030年执行正式撞击任务,2030-2035年实现推离偏转试验,2045年前初步掌握轨道控制能力。

关键技术包括高速自主导航、超高速撞击建模及碎片轨道演化评估。

国际合作与监测体系

中国将联合全球伙伴开展地面监测、数据共享等合作。

同步构建“中国复眼”行星雷达系统,二期工程可探测750万公里内目标,三期扩展至1.5亿公里。

创新方案

提出“末级击石”方案,利用火箭末级与航天器组合撞击,提升动量传递效率,较传统方案减少所需火箭数量。

该任务旨在为应对潜在小行星威胁提供技术储备,同时推动深空探测能力发展。

2015 XF261小行星

2015 XF261是中国行星防御计划的首个目标小行星,以下是其关键信息及任务背景:

1. 基本参数

直径:约30米(部分数据称34.3米或170米,差异源于不同观测方法)

轨道特性:半长轴1.1天文单位,与地球轨道交会概率较高,最接近地球时距离约680万公里(2029年4月)

组成:可能为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具有科研价值

2. 防御任务规划

撞击实验: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发射航天器实施动能撞击,验证轨道偏转技术

任务模式:采用“双航天器协同”方案,包括撞击器与观测器,后者将监测撞击后6-12个月的轨道变化

时间窗口:2027-2030年存在多次接近地球的机会,其中2029年4月为最佳时机

3. 科学意义

该任务旨在为应对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提供技术储备,同时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构成

类似NASA的DART任务,但中国方案将首次实现“撞击+长期观测”一体化

4. 国际背景

2015 XF261的防御任务是中国参与全球行星防御体系的重要一步,此前NASA已通过DART任务验证动能撞击技术

联合国将6月30日定为“国际小行星日”,强调小行星监测与防御的全球合作。

  本文“2030年实施”来源:http://www.wenzhouzx.com/keji/dili/86980.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编辑: yujeu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隐私政策 网站地图
    温州在线WENZHOUZX.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