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代名家辈出

2011-12-05 22:39 来源:温州鼓词网  点击:

温州鼓词历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著名艺术家。他们在表演上各具特色,有的重唱,有的重白,有的擅长抒情,有的擅长叙事,有的擅长琴鼓伴奏。过去的温州鼓词就是说书,也因为这种形式,发展和传承,在现代社会如果不创新,很可能会绝迹。

尽管国家重视民间曲艺,温州鼓词也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是这样,温州鼓词越容易衰落和绝迹,如果现代的温州鼓词艺术家,还是继承上一辈的传统的演唱风格,温州鼓词的绝迹是早晚的事情。

温州鼓词历代著名艺术家

清乾、嘉年间,有白门松、阿光儿名闻遐迩。白门松不只是赵钧对他作过评价,又项嵩《午堤集》:“瞽者白门松,工唱词,远近争致之。名且出于其乡土族以上……”可见白门松声誉之高。阿光儿,以诙谐闻名,演唱时能随机应变,出口敏捷,风趣横生。

同、光年间,有上坞发、毛行发、东山德、陈昌牌等名扬曲坛。张纲(1862-1943)的《杜隐园日记》赞道:“同、光之间,以唱词知名者,无如上坞发。阿发唱词,皆细针密缕,无一俗句,其所唱《倭袍传》,尤脍炙人口。而今日(1906年)则推东出德为巨擘。”“初五日霁,是日东山德来予家唱词,词目为《双面貌》。午后唱一本,灯下又接唱,约至四点钟始罢。所唱故事,乃两生两旦,皆面貌相同,而悲欢离合,情节颇佳,阿德又唱得淋漓尽致,故听者皆忘倦云。”

四十年代,名艺人层出不穷,民间则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即“林朝藩的劲,叶岳生的文(以演唱《西厢记》闻名),管华山的神,郑声淦的琴,阮世池的音。”当然,像高美卿、郑明钦等都很有成就。

五十年代,阮世池成名,树帜曲坛,在艺术界产生影响。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前期,因受“十年浩劫”,名师无从诞生。

八十年代,新秀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瑞安有徐玉燕、阮爱兰、林秀珍这些脱颖而出的新秀,使瑞安曲坛又充满着活力和生机。此外,唐孙文、万爱琴、黄世铭、凌康君等一批中年艺人也各红一方,成为当今曲坛的骨干力量。

瑞安鼓词的繁荣,文化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由于艺人文化水平的局限,先时的鼓词内容大都为口传身授,师徒相传。据说《十二红》词目,还只能传授瑞安市内的瞽目艺人。他们此为,无非是防止他人争夺自己的饭碗。随着从艺人员的增多和听众要求的提高,艺人意识到这种传艺、传词方式不仅因代代相扣,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且更谈不上提高与发展。于是他们之中一些人,除自己进行创作或改编外,还聘请文人为自己编写词本。一些有识或失意的文化人被鼓词这颗明珠的光彩所吸引,也乐于此道。清末民初,瑞安黄体芳、任满苏州学政回乡,带回弹词唱本并予以改编。四十年代,艺人从事改编增订本较多,稍见成就的有管华山、杨志鸣等。瑞安的解放,也为瑞安鼓词创作带来了繁荣局面。五十年代,瑞安李礼夫贡献最大,经他改编的剧目有《描金凤》、《三国》、《粉妆楼》、《反唐》等不下几十中(本)。

八十至九十年代,曾一松、黄宗贤、张鹤鸣、陈锡权、郑志强、蔡秀钱、凌康君、项积林等这批瑞安鼓词创作编写人员,还多次获奖。(获奖人员或获奖鼓词词目略)在瑞安鼓词创作繁荣的同时,鼓词理论研究也逐步开展和深入,宋维远对此颇有成就。

温州鼓词的艺术传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陈昌德,民国时期的曹岱卿、陈壬莲、李庆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管华山、阮世池、郑明钦、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温州鼓词需要创新

温州鼓词需要创新,如果不创新就会灭亡,过去欣赏温州鼓词的是各年龄段的人,现在只剩下老年人喜欢听温州鼓词,说明温州鼓词已经不受年轻人欢迎了,就是因为这种曲艺太单调,如果还是以说故事为重点,那么温州鼓词毫无疑问会被现在年轻人抛弃,因为现在的文化形式太多了,即使国产电影拍得再好,很多人还是喜欢欧美大片,为什么?因为国产电影没有内容,没有血没有肉,还是老掉牙的东西在重复,更不用说温州鼓词这种曲艺了。

温州鼓词要传承就必须要创新,我觉得现代温州鼓词艺术家在创新这一点上,陈春兰是我个人觉得做得最好的一位,听陈春兰的演唱,感觉她的唱腔有优美的传统鼓词韵味,又有越剧的味,当然这不能是简单的加法,是艺术的处理。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温州鼓词要传承就必须要创新,在众多的文化形式中要找到温州鼓词自己的生存空间。

编辑: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