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遗产-温州蓝夹缬艺术展

2010-08-13 09:24 来源:温州鼓词网  点击:

温州蓝夹缬
温州蓝夹缬
 

  温州文化遗产-温州蓝夹缬艺术展,昨天,"村坊之音——中国蓝夹缬艺术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幕,展览通过蓝夹缬藏品以及深入浙南山区取得的一手调研资料,介绍蓝夹缬的传承历史、印染工艺和纹样发展。蓝夹缬作为温州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2010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此次展出的60多件蓝夹缬藏品,均由《中国蓝夹缬》一书作者、温籍学者、收藏家张琴女士提供。

  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其中夹缬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一直在浙江南部代代传承着。浙南地区新婚洞房必备的"夹被",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展览现场,很多参观者对于精美的蓝夹缬藏品赞不绝口。中国文联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说,举办这样的专题展览,对于开阔民众的眼界和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是大有裨益的,也期待展览能对蓝夹缬的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张琴生于1971年,温州人,曾供职于温州市媒体单位,现居北京,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二级作家,研究方向为传统印染工艺及民间戏曲图像。

  2001年7月,张琴在写作"温州手工艺古村落"系列时,发现乐清市城北乡黄檀硐村里的老人们对于二三十年前的靛青往事已记忆模糊,年轻人更是基本不知蓝夹缬。从此,她奔走在乡间作艰苦的前期田野调查,一直持续了5年之久。

  2006年,她撰写的《中国蓝夹缬》一书由学苑出版社出版,该书提出"蓝夹缬"的概念,认为其纹样为昆曲乱弹戏文,可划分为打八仙、拜团圆、尊像会、叙事施、亮相苏、工农兵、染坊秀等7个阶段,上述说法被认为是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因此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8年、2010年,张琴又先后在三联书店出版社和学苑出版社出版了《蓝花布上的昆曲》和《蓝夹缬》两本书。

  ,"村坊之音——中国蓝夹缬艺术展"由国家大剧院主办,京城数十位文学、社会学界专家参加了展览,展览将持续至9月6日。

编辑: 特派记者 王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