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 > 时事 > 永嘉 > 正文

永嘉文化 永嘉名人岩头镇芙蓉村历史名人陈虞之

2012-07-08 16:22 出处 永嘉溪山

忠烈万古陈虞之

  在芙蓉村西南角,有一座庭院式的陈虞之纪念馆,是为纪念抗元名将陈虞之设立的。进门有一影壁,上书“陈虞之抗元事迹简介”。绕过影壁,西面正中有陈虞之塑像,四壁环列着他从童年至牺牲各个时期的图片说明及爱国诗篇,同时陈列的还有陈氏族众抵御元军时用的兵器、陈氏宗谱和“十八京旦”真容图。此外宗族中保存着一颗当时从元将手里缴获的“黄金印”,上面刻有蒙古八思巴文“总把之印”四字。

  陈虞之(1225-1279)字云翁,号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农民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从小就有凌云之志。每天习文练武,长年不辍,希望有朝一日能报效国家。有志者事竟成,他在四十岁那年,即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登进士第,历任扬州府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浙嘈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广王府记室参军、秘书省正字和国史院校勘,是陈氏宗谱中提及的“十八京旦”之一。

  当时,南宋王朝已濒临灭亡。面对这种危险局势,陈虞之极力主张抗敌救国,因此得罪了不少主和权臣,受到弹弹劾,又因多次上奏皇帝,请求出兵,遂为软弱无能的宋度宗所嫌,最后被削职为民,回隐故乡芙蓉。归田后,他仍然时刻关心着宋室江山的兴亡,密切注意着朝廷中的举动。同时携友出游,以解心愁,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述怀》一诗“儒冠几扫地,天意竟如何?朝士交游少,山林玩赏多。兴来诗遣送,愁别酒消磨。伴我唯鸥鹭,应无俗驾过。”抒发了他报国无门的愤懑心情。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宋恭帝赵隰(没有阝,读音xiǎn)被俘。太子赵罡逃到温州,驻扎在江心屿,钦命陈虞之领义兵速来救驾。陈虞之受命于危难之间,当即在族中招募千名义兵,赶往温州。在出兵时,他写了《别友》诗:“雨落江湖秋思清,西风吹袂问归程。义深话别情难舍,人远相思梦已成。泛泛一舟明月夜,飘飘千里此身轻。孤山雪里梅花月,面约扶笻入帝京。”为了让太子安然离开温州到福建去,他引兵退往楠溪,故意诱敌深人。随后在上塘附近绿嶂洋,和元将乞答刺正式对垒,鏖战甚烈。由于寡不敌众,他们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家乡芙蓉村后的芙蓉崖,以此为据点,坚持抗战了三年之久。

  时值暮秋,陈虞之登上南崖峰巅,面对山下虎视耽耽元军,他临风掀髯,赋诗一首:“柳湿征衫晓出关,荒城白霜花寒。西风漠漠龙沙路,登上青山带笑看。”芙蓉崖顶上平坦宽阔,四周峭壁千初是一个适于屯据守的好地方。但后来山崖背面唯一的粮道被元军截断致使崖上族众绝了粮草。元军探得这一消息,立即派大攻上山来。此时陈虞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绝妙的退敌办法。他一面派人狙击,一面叫人把纸剪成面条形状,用竹竿挑着,晾在崖边。元军见崖尖挂着许多白面,一时不知虚实,迟疑着不敢进攻,崖上险情暂时得到缓解。

  由于没有粮草接济,崖上族众无法继续维持战斗。而且此时陈虞之又得到张世杰兵败广东崖山、右承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的消息,觉得复兴宋朝王室的希望已完全破灭,禁不住仰天长叹,哀声恸哭。他四望楠溪的山山水水,又俯看山下蠢蠢欲动的元军,决意以死报国,不做元军的俘虏。他和众亲兵放尽山上最后一块擂石,同元军做最后一次厮杀后,便同夫人穿上朝服,整好衣冠,将坐骑用红布蒙住眼睛,策马加鞭,从千初之高的南崖上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族众七百八十余人,也紧随其后,全部跳崖牺牲。元军在破崖后为了报复,将整个芙蓉村寨烧为废墟。

  陈虞之纪念馆初建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明清以下陆续有所修缮,最近一次修复是在1992年。纪念馆前花木扶疏,竹叶婆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为永嘉县爱国教育基地。“河山如许,悲观最伤心,半壁难支,内地变胡尘,只剩芙蓉困铁血;冠带凛然,生气放大胆,戈光祖国,独臣杭元军,先为武汉鼓风潮。”追思英烈,凭吊忠魂,每当清明时节,芙蓉村民便扶老携幼到芙蓉南崖脚下岩下寺的洞桥边陈虞之坟头祭奠,向这位为国捐躯的抗元志士致以无尽的哀思。

  本文“”来源:http://www.wenzhouzx.com/news/yongjia/44345.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作者:温州视线yujeu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隐私政策 网站地图
    温州在线WENZHOUZX.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