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1 14:16 出处 南方网
农村人口正在为城市养老
农村生育率高,但生产出的人口却帮城市人口去养老去了。
东方早报:根据你文章中的观点,中国已经进入未富先老的阶段。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把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人口分开来看,城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从农村人口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易富贤:虽然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说不用担心老年化,老年化社会最快也要等到2020年才会来到,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口早已于1999年就进入老年化社会(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至1万美元,而中国只有1000美元。比如日本在1967年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时候,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用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为0.8,中位年龄为28岁;但中国2010年左右人类发展指数才达到0.8,而中位年龄为已经是34.5岁了(相当于美国1990年代后期水平,但美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却比中国要先进100年左右)。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刚好处于世界中游,可以说代表世界平均水平,但全球2010年中位年龄为29.1岁,相对于中国1999年的水平。中国绝对是“未富先老”,这种老化速度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农村老年化程度远远高于城市!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0.6%上升到1990年的26.3%、2000年的36.09%、2010年的49.68%。进城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也就是说年轻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农村成了老弱病残的基地。比如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表数据,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城市、镇、农村分别为8.7%、8.12%、9.55%; 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城市、镇、农村分别为12.3%、11.7%、13.7%。换句话说,农村生育率高,但生产出的人口却帮城市人口去养老去了,导致农村老人老无所养!从某种角度讲,这是城市对农村的一种掠夺。
明年适婚男性将大超女性
2012年:初婚年龄男性将大幅超过女性人口。2022年之后将有近4000万光棍。
东方早报:你撰文说,2009年中国19岁-22岁人口数量达到历史顶峰(1亿人),然后快速减少,到2019年将只剩下0.58亿人,10年下降43%。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新增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企业可能将撤离中国;对于大学意味着生源不足,2009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40万人,2010年减少74万人,今后大量高校将破产;对于国防来说,意味着兵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男孩中服兵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提高到今后的19%;也意味着房地产的好日子快要走到尽头了。这是否意味着经济拐点会在2019年出现?
易富贤:具体哪一年并不明显,但今后五年肯定是转折点。多种人口学数据表明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
2009年:19-22岁年轻劳动力达到顶峰、开始快速下降。今后5年左右15-64岁总劳动力达到顶峰,然后负增长。劳动力是国力的支柱,劳动力下降标志着国力的下降。比如日本在1948年的时候,出口只占全球的0.44%。但1950年代在年轻劳动力的推动下,开始经济腾飞,出口占全球比例快速增加到1953年的1.52%,1963年的3.48%,1973年的6.4%,1983年的8.0%,1993年的9.9%,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日本在1980年代豪气万丈,人均购买力超出美国,1989年索尼买下了美国文化标志哥伦比亚公司,三菱买下了美国地标性建筑群洛克菲勒中心。但是1990年代日本15-64岁总劳动力开始减少之后,老年抚养比快速增加,经济上升势头嘎然而止,国力开始“日”薄西山,出口占全球比例下降到2009年的4.8%,今后更将是“日”暮途穷。
2011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达到顶峰,然后开始快速减少。2012年:15-49岁总育龄妇女开始减少。育龄妇女减少,意味即便停止计划生育,出生人口也将快速下降,说明中国早已错过了停止计划生育的最佳时机。
2012年:初婚年龄男性将大幅超过女性人口,到2016年男性人口超过女性人口30%以上。2022年之后将有近4000万光棍。2010年:老年抚养比开始快速上升。2015年:总抚养比开始快速上升。十年之内,中国人口将面临负增长。
二胎政策无需再局部试点
中国内部在800多万人口的地区进行了二胎试点,已经不需要在中国局部再进行所谓的调研了。
东方早报:你是否有做过调研,如果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和人口结构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果要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以什么样的方式放开比较好?
易富贤:我没有做个任何调研,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口走势已经说明了问题了,中国内部也在800多万人口的地区进行了二胎试点,已经不需要在中国局部再进行所谓的调研了。
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在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840多万人口的农村地区试点“二胎”,但是2000年翼城生育率只有1.5,酒泉只有1.4,恩施2005年只有1.47,承德只有1.6。湖北长阳、五峰两县地处老、少、边、穷山区,前几年经省人大批准放开二胎,既没有出现出生堆积,也没有出现生育反弹,2007年生育率分别只有0.88、0.90。没有一个二孩试点地区的生育率稳定在2.0。越南文化和制度背景与中国类似,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落后十多年,现在也是实行二孩政策,但生育率只有1.8、1.9了。
如果全国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每年只多出生30万孩子;即便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过170万人口。因此,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
补偿性出生高峰不会出现
即便夸张估计,“补偿性生育高峰”初期,每年出生人口也不可能达到2000万。
东方早报:你是否有考虑过,如果停止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会出现补偿性出生高峰?
易富贤:人口学家们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会出现补偿性出生高峰。其实就像季节有春夏秋冬之分一样(农民春耕很忙,甚至需要请季节工,但忙碌也意味着好收成),人口也从来就不是平稳的(出生高峰能够动态性地给各行业的“季节工”提供就业机会)。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国力的提升。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都出现较大的出生高峰。
中国1963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出生2646万,是1959年到1962年的1.88倍;1961年只出生1100万孩子,但是1963年超过3000万。1962年到1980年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4.4亿人口,是中国目前经济腾飞的基础(众多的劳动力、旺盛的消费市场)。
日本战后三年的出生高峰“团块世代”奠定了几十年的繁荣。美国国力强盛,很大程度得益于两次出生高峰:1955年到1965年平均每年出生415万,是1930年代的1.7倍;而198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1976年的317万上升到1990年的416万(增加1/3)。而欧洲和日本1980年代之后却没有出现出生高峰,现在经济也开始走向衰退了。
韩国在1962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生2个孩子,计划生育加上经济发展,生育率不断下降,1995年降到1.65,引起人口老化与新增劳动力减少等问题。1996年取消生育控制,随后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照理说,应该出现出生高峰,但是生育率却不升反降,降低到1996年的1.58、1997年的1.54、1998年的1.47,2005年降低到1.08的极度危险水平。韩国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
196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倡“两个就够了”。生育率从1963年的5.01急剧下降到1977年的1.82。1980年代该政策受到广泛指责,新加坡政府取消了这个政策,并鼓励生育。但生育率并没有回升,1980年代和1990年代新加坡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1.7左右,现在降低到1.2左右。
中国停止计划生育后会出现一个不大的补偿性生育高峰。补偿性生育得指望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未来10年之中,补偿性生育人口可能前几年偏多一点,达到500万左右(即便1000万也不可怕)。目前平均初育年龄为25岁,初育妇女是1980年代出生的,当年平均每年出生1000万左右女孩,扣除死亡和不生育者,还剩下810万生育妇女,目前大多还只生第一个孩子,只有少数1980年代初出生的开始生二胎,那么1980后妇女每年总出生孩子最多不过1200万左右(很可能只有1000万左右)。加上1970年代妇女的“补偿性出生”,那么在“补偿性生育高峰”期间,每年总共最多只出生1700万左右孩子。即便夸张估计,“补偿性生育高峰”初期,每年出生人口也不可能达到2000万。
即便最夸张估计,每年能够出生2500万左右人口,相对于现在的1300万是高峰,但是相对于1963年(3000万)来说还算低谷,相对于中国1980年代后期和印度现在的水平(每年均出生2500万孩子)也不算高峰。 本文“”来源:http://www.wenzhouzx.com/news/shehui/37026.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作者:温州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