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岩头村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四十八都”

2012-07-09 12:23 来源 温州视线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岩头村景点介绍,温州楠溪江古村落就在永嘉县,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四十八都”岩头村,七星八斗芙蓉村,“文房四宝”仓坡村,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岩头村。

  “张大屋的路廊长又长,岩头河降(注1)好乘凉”,美丽的歌谣将游人带人楠溪江又一个奇妙绝伦的古村—岩头。在温州,一说到岩头,除了西瓜,人们便会想到它那匠心独具的古水利设施和古村庄布局。

  岩头介于苍坡和芙蓉之间,是永嘉北部山区重镇,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温州市工业卫星镇。其古水利设施具有防早抗涝、巧妙布局、灌溉农田、便利生活、美化环境等综合性功能,它的村庄布局是古朴古香的街区式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且有远近总体规划。这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典范,就今天村镇规划来说,也是一幅难得的参考蓝图。

  水利工程是从村北五尺溪的双浚(渠)头拦筑一弧形水坝(解放后改为地下水库)引水进人大小两个节制流量不需要闸门的涵洞。小涵洞之水用以溉灌村北首数百亩农田。大涵洞之水沿后路(浚水街)南流至村西北角,沿途设有两个以水力推动石磨、捣臼等机械加工的水碓,供人们磨面粉、碾米之用。至上花园口又分成前后二浚(渠) ,前浚向东至仁道门南折在村中迂回曲折而流,供进士街、花坦街、桂花街居民生活用水,至献义门又置二涵洞。一涵洞为路庄洋提供农田灌溉,如农田不需水或多余的水量即从另一涵洞进人丽水湖。后浚沿山边曲折南流至横街口,分一支流沿横街东流至中央街,直流至水亭前转东,沿浚水街流人镇宦湖;后浚主流继续南流至下门台折流至智水湖。智水湖设有一个节制闸和一个涵洞,此涵洞通过塔湖庙地下水道至森秀轩后的右军池,池旁又设有一个加工粮食的水稚,经水碓利用后的水继续南流,供芙蓉大路旁数百亩粮田灌溉之用,水雄不用或多余的水经另一制水闸通过森秀轩地下水道流人镇内湖、丽水湖。丽水湖是一个人工湖,湖内又有两个涵洞出水灌溉村东千余亩农田。多余的水流人石亭湖,通过湖堤下一个暗涵出水灌溉东坎下的农田,余水经状元湖流人楠溪江。

  岩头古村落住宅规划独具匠心,别有风格。古村坐西朝东,背山面洋,三面石城开四门,“护城湖中栽荷花,绿树丛中隐古塔,杨柳紫薇满湖堤,上下花园红间绿。横巷直街行方便,三进两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台楼阁巧安排”。当你从南门人村,登上十多级台阶即是丽水街,迎面一株四人合抱的迎客古樟给人以清凉温馨的感觉。树下建有一茶亭,常年向过往客人供献义茶。柱上有楹联曰:“五月秋先到,一年春不归;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亭前丽水湖上有一条用48根条石构成的丽水桥,表示岩头在明清时为仙居乡第四十八都。:它建于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至今仍安固如初。旁有花亭(又称接官亭、评理亭),雕梁画栋,葫芦宝顶,四角龙凤,六柱六角,五面有座靠花栏杆,一面出入,造型别致美观,亭上题句曰“名师留奇迹,怪匠逗行人;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此亭一是接迎宾客,二是调停民间纠纷。亭前镇内湖,水清如镜,能将远处的芙蓉三崖及附近的亭台楼阁、塔湖庙榭等景物尽收水底,形成水底奇特怪异的风光。塔湖庙是一年一度(农历二月十五日)闹庙会的场所,适时摆设各种古画古玩、米塑工艺,供应观赏展览,庙前戏台日夜演出,要闹腾7个昼夜才收场。紧靠庙北塔山麓建有一座文昌阁,这里山青水绿,泉水叮咚,清幽人胜,故有“不墨千秋画,无弦万古琴”之赞。

  沿浚水街西行过桂花街口至中央街南端,这里有占地 2400平方米的建于明朝的水亭祠,地面全由条石铺成,三进两池,池中广植荷花,池中有亭,有条石筑成的曲径前后相通,雄伟壮观。据北京大学地理系专家考察,认为省内外罕见。沿中央街北行,沿途是三进四合围的大院,这些前后临街、左右面巷、出人方便的大院原为明代建筑群,可惜原建筑被清军以村民私通“长毛”(太平军)而毁于兵m,但原宅基石尚存。至横街东行北向是花坛街,此街路面全系小鹅卵石所筑,砌成各种龙凤、八卦、金钱等图案,独具特色。北行至进士街(现称金苍路),这里有明嘉靖皇帝御赐所建的进士牌楼,是表彰大理寺左寺右寺副、后迁瑞州知府的金昭而建。该牌楼是一座平面呈横长方形四柱三楼式的木构建筑,高7.63米,通面宽9.90米,通进深2.35米。明间两桂为方石柱,次间两柱为方木柱,川材粗壮,并在柱木头抹成小斜而。柱脚前后笠石抱鼓,柱础为覆盆式。牌坊两外侧立有四角柱。四角柱为木方柱,柱础为四角内削的方形石磉墩。明、次间均有阑额、由额、额坊等,各施雀替、丁头拱。正额前后悬匾。斗拱粗壮规整,制作精致。屋脊用薄砖砌成清花水脊,脊面刻如意宝相花草。明间屋脊两端饰龙头吻;次间脊端饰凤头吻,两重脊脊端饰飞凤,它是温州现存古牌楼中建筑较好的一座。它的西侧是上花园旧址。往北是仁道门,这是楠溪人民为感激岩头始祖刘进之(1095 —1166年)广施仁德、贩济灾民的义行而建的门楼。

  出仁道门沿公路北行一里即是双浚头,这里地处小溪边,古树成荫,凉风习习,绿树荫下有一古茶亭,终年向过往客人敬献义茶。该亭有十六根木质坚硬的苦储木方柱,四根一组,共分四组。从亭上虽看不出建造年代,但从根根木柱被憩息者背靠磨损过半的迹象来看,足见此亭之古老程度了。再沿公路西行过小石桥转人山谷曲径,往前约300 米即到普安寺,该寺三进四合院,初建于唐先天壬子(公元 712年),寺东首10米处有一石桥,名永庆桥,两岸连山,下通溪流,全长12.6米,宽3.6米,高4米,东北西南走向。桥底两端用块石垒砌成桥码头,中间两排石桥柱(每排4 根),上横以条石,承托桥面,桥面分作三节,每节用8条长石板并排直铺。中间桥板的左侧横刻“大宋庆元三年丁巳四月十七日庚中”,右侧横刻“雪庵施长财建此永庆桥僧即则干置”共30字,均为楷书。永庆桥简朴稳固,距今已800 余年,但仍然完整而坚实。它是永嘉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对桥梁建筑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返回双浚头,跨石旋步过溪东,行三里即到下山坟古窑址(五代—宋),该窑址堆积层厚(约2米),分布面广(约 80米x50米),出土遗物有碗、钵、洗(洗的器形较大),还有盆、碟、壶等物;釉色有青灰、酱、褐三种;钵、洗内外施满釉,碗外釉不到底。纹饰有荷花纹、凹纹、圆圈纹、弦纹。胎质呈灰白色,胎骨薄。叠烧、轮制。窑具有两种,一是平面似鼻形、底部喇叭形支座;一象匣体,底部呈筒状。该窑址是研究匝窑历史的一份珍贵实物资料。

  南返进仁道门,沿石城内侧即丽水街南行至献义门,见一条长约300米的弧形人工湖即丽水湖,此湖旱不涸、洪不溢,即便溪中洪水泛滥,且有后山雨水倾注人湖,湖水从不淹没村庄,也不溢堤,实为精心、准确之设计。湖岸是300 米长的丽水街,一面濒湖,一面为店铺,湖中昔时满栽荷花,故此湖又名荷花湖。

  出献义门,东行500米,有一南北走向的石亭湖,是古时的护城湖。湖旁原有一纯用石料砌筑的古石亭,是古亭中罕见的典范。柱上有联曰“层层重重叠叠,方方巍巍峨峨”,教人留连忘返。

    降(注1):土字旁念gang,这个字打不出来,永嘉方言,通常是指石头砌的堤坝。

编辑: yujeu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隐私政策 网站地图
    温州在线WENZHOUZX.COM版权所有